很多參加藝考培訓的孩子對音樂和樂器都不陌生,但是藝考培訓過程中接觸的最多的是鋼琴,對于手風琴恐怕不是每個音樂人都了解的,北京風華國韻藝考培訓的老師帶大家來認識一下手風琴。
手風琴(accordion)是一種既能夠獨奏,又能伴奏的簧片樂器,不僅能夠演奏單聲部的優(yōu)美旋律,還可以演奏多聲部的樂曲,更可以如鋼琴一樣雙手演奏豐富的和聲。手風琴聲音宏大,音色變化豐富,手指與風箱的巧妙結(jié)合,能夠演奏出多種不同風格的樂曲,這是許多樂器無法比擬的;除了獨立演奏外,也可參加重奏、合奏,可以說一架手風琴就是一個小型樂隊。加之音高固定,易學易懂,體積小,攜帶方便,因此,手風琴很適合不同年齡的演奏者自娛自樂,也可以很方便地攜帶到學校、劇場參加演出。從結(jié)構(gòu)、形態(tài)上看,大致可分為四類,即全音階手風琴,半音階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和鍵盤式手風琴。
手風琴屬于活簧類樂器。它是借鑒中國笙簧發(fā)音原理而形成的。
1777年,中國器樂“笙”由意大利傳教士阿莫依特神父傳入歐洲,隨即便在歐洲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手風琴的前身樂器,但它們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真正用手拉的風琴是由德國人德里克·布期曼(Friedrdch Buschman,1805—1864 )在1821年制造了用口吹的奧拉琴,1822年又在琴上增加了手控風箱和鍵鈕,后來,奧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Cyrillus Demian 1772—1847)在布斯曼的基礎(chǔ)上,集當時手風琴的各種前身樂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創(chuàng)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為accordion的手風琴。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然沿用accordion這個名稱。
最早的手風琴的專利注冊于1829年的維也納。此后雖音質(zhì)和結(jié)構(gòu)不斷得到改善,但基本形制沒有太大的變化,大多為右手演奏高音鍵盤,左手操縱六排鍵鈕,產(chǎn)生低音與和弦。 手風琴多用于獨奏或為歌曲、舞蹈等伴奏,較少加入管弦或交響樂隊;具有較強的民間風格, 特別能體現(xiàn)東歐國家的民族特色。20世紀的一些重要作曲家,如普羅科菲耶夫等曾專門為手風琴創(chuàng)作過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