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踢踏舞《大河之舞》
為方便藝考學生,北京聲樂培訓風華國韻藝考培訓老師為大家系統(tǒng)講解踢踏舞的風格和流派介紹。
踢踏舞歷經(jīng)近百年的發(fā)展,形成不同的風格流派。最悠久的流派要算發(fā)源于美國本土的,早期被稱為HOOFING的流派。這一流派起源于美國的下層民眾,主要是愛爾蘭民間舞蹈和 非洲黑人舞蹈的結(jié)合。這種流派的形式比較開放自由,沒有 很多的程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炫耀腳下 打擊節(jié)奏的復雜技巧,他們常常聚在街頭互相競技。其整體 舞風比較樸實、散漫。
后來在長期的發(fā)展中,此流派不斷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十分豐富的舞蹈形式,并且成為代表美國的、“黑人味”濃厚的踢踏舞流派。比如說美國西部牛仔的影響,比如說黑人傳統(tǒng)擊鼓節(jié)奏的影響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可能要算爵士樂的影響,踢踏舞吸收了爵士樂音樂節(jié)奏、即興表演等元素,更具自娛性,也更加開放而具有挑戰(zhàn)性。
風華國韻藝考培訓老師表示,后來被納入百老匯舞臺表演形式的踢踏舞可以被稱為百老匯風格的踢踏舞。其總體風格就是載歌載舞,歌舞融為一體。此外有很多幽默的編排,一般都洋溢著歡快向上的氛圍。為了增強娛樂性和觀賞性,百老匯的踢踏舞開始注意修飾身體的舞姿,比如胯部的搖擺等等。一些比較“土”比較“丑”的舞姿被去除掉了。另外百老匯的踢踏舞還增加了道具以及布景的使用,以適應舞臺表演的需要。
在好萊塢歌舞片盛行的時期,踢踏舞也走向了銀幕。它基本上延續(xù)了百老匯的風格,為電影觀眾帶來了無數(shù)的歡樂。
愛爾蘭風格的踢踏舞由于保留了強烈的愛爾蘭民間舞蹈傳統(tǒng)而自成一派。其重要的特征就是保留了愛爾蘭民間舞蹈中身體的舞姿和舞步:上身基本保持直立挺拔,腳步以小腿的動作為主,手臂動作簡潔,多為直線的運動。其舞步充滿了跳躍性,活潑而歡快。音樂也多運用傳統(tǒng)的愛爾蘭民間音樂。愛爾蘭風格的踢踏舞是獨特的、區(qū)別于美國踢踏舞的一大流派。
踢踏舞是美國本土的一種舞蹈,已經(jīng)發(fā)展了近三百年。18世紀初踢踏舞出現(xiàn)在美國南部,最初是傳入美國的英國大陸和西非傳統(tǒng)音樂與腳步舞蹈的融合。愛爾蘭吉格舞(一種音樂和舞蹈形式)和西非吉爾比舞(既是宗教的也是生活中的腳步舞蹈)演變成了美國的吉格舞和朱巴舞。這些轉(zhuǎn)變綜合起來融合成了一種也被稱為“吉格”的舞蹈形式。這種舞蹈形式在19世紀初被滑稽說唱團的黑人和白人舞蹈演員所運用,并將踢踏舞發(fā)展成為19世紀流行的舞臺娛樂藝術(shù)。風華國韻藝考培訓老師表示,早期風格的踢踏舞穿著硬底的鞋、木屐或是帶平頭釘?shù)难プ?。金屬片?9世紀末才開始出現(xiàn)在鞋底,然后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并出現(xiàn)在百老匯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