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葉,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創(chuàng)造了“鈴木音樂教學法”。通過對鈴木音樂教學法的學習,認為要提高鋼琴教學水平,就必須從以下幾點做起,這樣才能教學相長。
首先,鼓勵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動力的源泉,所謂教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在鋼琴教學中,老師如果對學生提出太多的要求,可能會使學生感到要達到老師的標準很難,從而產(chǎn)生心理障礙,變得缺乏信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明確的目標,讓他們能為這個小目標的實現(xiàn)而付出努力,當最終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時候,會使他們獲得一種成就感,同時也能激發(fā)他們的信心。
其次,培養(yǎng)傾聽的習慣,建立良好的樂感。鈴木鋼琴教學法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強調(diào)學生多聽,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覺。在教學工作中,器樂培訓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聲音的概念,要有豐富的聲音想象力,只有聲音質(zhì)地的改變才真正體現(xiàn)出音樂內(nèi)容的變化。每次上課,教師要給學生放一些視聽資料,在視聽有關資料的同時引導學生努力聽自己的演奏。除了相互細聽和彼此評價外,還要讓學生把自己的彈奏進行錄音,然后同音像資料上的演奏做對比找出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在欣賞過程中,學生不僅得到了技術(shù)要領上的啟發(fā),同時豐富了音樂的想象力,對聲音的辨識度有所提高以及對音像所包含的不同的色彩有了聽覺的感知,更增強了對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能力。
再次,持之以恒的精神,科學的鋼琴練習方法。鈴木教學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求學習者進行大量堅持不懈的、反復的練習。在鋼琴學習中,練琴就是學生提高和進步的過程,這就必須有一個科學的練習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練琴習慣。筆者在音樂培訓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從以下兩方面嘗試的:第一是精確地讀譜。只有正確地讀譜,才能為良好的彈奏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可以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節(jié)省“有限”的時間。第二是有效地練習方法。鈴木教學法要求學習者要進行反復大量的練習。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在經(jīng)過反復練習后,樂曲還是練不熟,這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是因為學生只是在盲目地追求遍數(shù)積累,這樣的練習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也不能達到練習的效果。倘若要真正達到相應效果,首先是在準確讀譜的前提下,先分手、再雙手然后把樂曲分段進行反復多次的慢速練習。對于復調(diào)音樂作品,僅僅分手練習還不夠,還要進行分聲部練習,要針對自己彈奏過程中最棘手的地方、最容易停頓的地方有目的地加強訓練。其次,在練習時,一定要先慢速練習,再快速練習,這樣循序漸進反復練習。慢練是音樂快速彈奏的基礎,只有在慢速練習的過程中,我們才可以集中注意力做到一方面細致準確地讀譜,另一方面耐心體會彈奏的技術(shù)動作。最后,在彈奏樂曲時,通過看譜和背譜這樣反復練習,達到完美表現(xiàn)音樂的目的。堅持按照這種科學的方法練琴,持之以恒,讓它成為良好的練琴習慣,同時也培養(yǎng)學習者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與吃苦耐勞、不畏困難的精神。
鈴木的教學理念并不是培養(yǎng)專門的鋼琴演奏人才,而是在教學生如何使用鋼琴這門樂器表達音樂的過程中,更側(cè)重培養(yǎng)其音樂素養(yǎng),健全其人格品質(zhì)。